查看原文
其他

用心做到极致——青海土壤类型调查科考有感|青藏土壤科考前线报道

张丽梅 土壤观察 2021-04-27

导   读


有幸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项目“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专题研究任务,从事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多年的我一直愧疚于在土壤分类学知识方面的欠缺,于是决定趁今年青藏科考之机,跟随项目组张甘霖老师团队一起开展青藏高原土壤类型调查科学考察,恶补土壤学知识。8月3日,我和同事与张老师带领的大团队在青海师范大学汇合,进行了出征前的筹备会和培训会。会上,张老师对今年的科考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安排,并着重强调了科考过程中的交通安全、人、财物和数据安全问题。赵玉国老师则从样点布设、路线规划、任务分配、数据和样品采集要求、纪律要求、生活和工作经验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宋效东和多位年轻老师对小组分配、样点分布和物资准备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李德成老师作了题为“土壤调查与采样”报告,从土壤调查的内涵、调查方法、土壤系统分类和土层划分的依据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一下午的会议干货满满,我收获良多,看着各位老师的精心策划和事无巨细的交待以及整个团队的高效组织,我不禁肃然起敬,暗自感叹这不愧是国内最权威,也是唯一一支专业从事土壤分类和制图研究团队。


文/张丽梅

来源:土壤时空公号(2020年8月11日)


84日一大早,各小组的科考人员对预先邮寄到青海师大的科考物资进行了清点和分装,看着摆满一地的各式采样工具、标本盒、样品袋、记录本、口罩、各种地图和文件资料等物资,年轻的小伙子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李老师和赵老师亲自监督检查确保各个小组物资配备齐全,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暗想这些需要多么精心的筹备和多么密切的协作才能做得到。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装车和简短的出征仪式后,张甘霖老师再三叮嘱大家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样点做好考察工作,并依依不舍地送别了科考车队。

图1 科考队出征前的准备


充满激情的科考队员随即踏上征程,我们一行共11辆车迅速分头驶向6个不同方向的样点。当日下午,我跟随李德成老师的车队到达西宁湟源县和平乡的一个河谷地段,打头阵的李老师观察路边情况并果断选好一个断面,判断为具有石灰性的黑钙土。很快,李老师和我们小队的年轻小伙一起修出一个1.2米深的土壤剖面,李老师一边进行石灰反应检测和感观检验,一边给我们娓娓道来:“该地区为半干润气候,植被生长良好具根系穿透较深,有机质丰富故颜色较深;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为干润均腐土”。听完李老师一番讲解,从未系统学习过土壤学课程的我如醍醐灌顶,无数次在土壤学书本上看到过的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几大成土因素原来是这样解读的,如此活灵活现,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随后,在我还在回味李老师的讲解内容之际,训练有素的小伙子们已快速地完成了剖面拍照、信息记录和取样工作,我们驱车继续前行。

车队行驶到海南州共和县境内的一个自然断面时,李老师再次叫停让我们下车,在我们走到断面前时,李老师已经从坡上观察返回,边指挥着剖面挖掘边向我们耐心讲解:“这是典型的粟钙土,母质同样为黄土,地形为山前台地(山下平坦似台状的地貌);此地属于半干旱气候,降雨量小,水分不足以下渗,故表层和亚表层较湿润,下层较干;土壤粉粒多,土质硬实,植物根系扎入不深,有机质含量较低;这一段路途均为这一类型土壤”。看着此时的李老师,好像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望闻问切瞬间诊断出病因,更像一位慧眼识金的寻宝人。确实,在土壤人的眼中,这些泥巴何尝不是宝贝呢。我又是一翻知识恶补,听到和看到青藏高原也受黄土沉降影响彻底颠覆了我从前的认知。

图2 李老师在石灰性黑钙土前讲解(左)和栗钙土剖面(右)


当我们取完栗钙土剖面样品继续赶路到兴海县城时,已是傍晚时分,分头考察的6支小分队也圆满完成当天的任务,满载而归汇集在宾馆住宿。翌日一早,当我吃完早餐来到宾馆大厅时,只见赵玉国老师、李老师及一群年轻老师围着一堆地图,激烈地讨论着如何到达和覆盖到这次科考预定的400多个样点,各小队该走哪路线覆盖哪些点,研究生们则在认真清点着每个车上的装备。看着他们认真投入的样子,我禁不住感概,一支出色的研究队伍原来是这样开展工作的。

讨论结束后,我们的队伍分成3条路线分别向青海东部-川西方向,青海中部-横断山方向和玉树-林芝方向出发。我也随吴华勇老师的车队前往兴海县东边的同德县进行考察,沿黄河岸边行走一段后径直向陡峭的深山行驶。和前一日一样,每驶到一定距离或看到典型的土壤类型,华勇果断叫停车队,带着车队里的年轻伙伴干练地挖掘剖面、划分层次,大家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紧张有序地进行剖面特征描述、样品采集、装袋、贴标签、环刀取样、样品分类装车等流程,每个动作都那么娴熟和一丝不苟。由于环刀取样不能破坏土壤结构,加上剖面坚硬,通常是最难的一个环节,看着小伙子们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感动之余我不禁教育起同行的研究生:看他们在野外都能把每个一个细节都那么认真对待,甚至比我们做分子生物学实验还仔细,能做到这么认真,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当日我们顺利完成了同德县深山中草毡土和黄河岸边栗钙土的剖面调查和取样,返程途中我和同事不禁感慨原来黄河水在这里已经变混浊了,看来青藏高原也得为黄河的泥沙“负责”,并一路讨论着黄河两岸明显不同的地质和地貌特征,南岸山坡四处可见黄土堆积的影子,北岸山坡则是沉积层和黄土层交错可见,不由遐想上亿年前这片土地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黄河流经之地是何种景象,却不得而终。

图3 同德县境内草毡土(左)和栗钙土(中)剖面及附近黄河水(右)


图4 同德县境内典型景观


8月5日,我们和华勇的车队驱车沿G214国道行驶,调查了沿途的薄黑毡土和薄草毡土样点并向玛多县赶路,一路上大家不断给我科普着什么是黑毡土,什么是草毡土,什么叫洪积物什么叫坡积物。看着周边地貌、植被的变化和天气的瞬息变化,真有种十里不同天,十里不同土的感觉。

图5 兴海至玛多途中天气骤变


赶到玛多县城时,看天色还早,华勇果断决定利用剩下的时间进黄河源区国家公园再调查一个样点,以减轻第二天的压力。马上要进入国家公园,我满心欢喜,充满期待,顾不上不知不觉中已经袭来的高反头痛,憧憬中国家公园内定是一碧千里、野生动物欢快奔跑的大草原景象。等我们一行人到黄河源区国家公园管委会办理了通行证,进入园区后我大失所望,看到的是坑坑洼洼的道路和草色发黄、沙地裸露的干旱草地景象,草地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鼠兔洞。随后赶来的李德成老师车队选好一个河边断面,带领大家进行了寒钙土剖面的调查,并给我们讲解了这个地区寒钙土的成因和特征:这里的气候寒冷干旱,并处于坡前平台,腐殖质层薄,根系不够发达,有机质少,有钙积层,有明显的黄土沉积和坡积物堆积过程。听完他的讲解,我对看到的草地景象有所释怀。

图6 黄河源国家公园内寒钙土调查取样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海拔4200m的玛多县城,高反之下我几乎一夜无眠,第二天早餐时发现同行的伙伴和司机张师傅也都有明显高反。早餐后,我们的车队再次进入黄河源区国家公园,一路尘土飞扬,天色阴沉,激烈的头痛加上路边到处乱串的老鼠(实为鼠兔),心生厌倦,偶尔看到一两只一掠而过的大鹰和野驴时暂且能缓解一下情绪,心中一直念叨李老师到底要带我们去哪里,怎么还没到。好不容易行至扎陵湖附近,车队终于停下,原来是李老师坐的车爆胎了,匆忙中大家把车中的物品移到另一辆车上,留下司机和一位同学处理这辆车,我们继续前行。随后,李老师安排了华勇的车队在半路和分岔路上调查寒钙土和草甸盐土,并以带我们去寻找黄河的最源头和那边风景很美为由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张师傅忍着头痛小心翼翼地开着车,200km的路程走了6个多小时,最终我们到达扎陵湖的终点附近。半路上我接受了同事的建议吃了感冒药来缓解头痛,到达时头痛明显缓解,看着从远处不知哪座山上流下的清澈见底的溪流滋润着草地,汇入扎陵湖,天空也拨云见日,心情瞬间豁然开朗。当李老师指着溪流对面的一片草地告诉我们那就是我们要调查的泥炭土时,莫名有种跨越千山万水就为这个泥炭土而来的感觉。因溪水挡住了去路,我们不得不坐上皮卡车硬冲了过去,缓慢走到一个断面前,开始了泥炭土剖面调查和取样。同样,李老师边干活边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讲解了泥炭土的成因、特征:此处为山间平地,长期积水,植被茂密,根系分解缓慢,有机质丰富,剖面上层主要为活根系,第二层为活根和死根的交织物,第三层为厌氧作用下形成的腐殖质层,最下层为母质层,但和上层土壤的形成关系不大,上层土壤主要受冲积物影响形成。调查完毕,大伙还齐心协力挖掘了两个大型原状土样用于标本制作,并步履维艰地抬到皮卡车上,虽然艰辛,大家都非常欣慰完成了这个任务,欣然上车往回赶路。

图7 泥炭土剖面(左)和科考队取样过程(中和右)

回程的路上,阳光撒满了连绵起伏的山脉和草原,碧蓝如洗的天空和片片白云把沿途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映衬得宛如高原明珠,景色似乎比来时美了很多。我们又一路惋惜黄河源头的水原来是这般清澈,奔流不远却已变浑浊。夕阳西下,除了满目皆是的老鼠外,偶遇几只藏羚羊和野驴在草原上欢快地奔跑,湖边也多了更多鸟儿的身影,顿觉无限生机,想到这一天内两次遇到巡逻警察严格检查和国家公园建设中正在执行的多个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地恢复措施,我不禁充满期待,希望几年后能再访此地,想必将会是另一番更美的风景。夜幕之下,我们仍然行驶在起伏不平的土路上,看到远处有灯光时,手机才有了信号,收到华勇车队信息说他们因没有合适的断面不得不在平地挖坑做剖面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刚走到我们前方不远处,我们一行人到达酒店时,已是晚上10点多。

图8 黄河源区国家公园扎陵湖风景

图9 在草原上奔跑的藏羚羊


次日清晨,我离开科考队伍坐上玛多开住西宁的大巴,踏上返京的旅途。科考队也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在玛多邮寄完样品后,李老师和华勇的队伍将赶往下一个地区,其他队伍则已经分布在玉树和横断山地区继续紧张的工作,他人还将继续考察一个多月。张甘霖老师不时在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某个剖面应该怎么分类,哪些区域会出现哪种土壤类型,并一再交待大家要将不同类型土壤分布的边界更精细地勾勒出来,纠正过去土壤地图中模糊和不正确的地方。一路上我感慨万千,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了摸清青藏高原每个区域的土壤类型和资源,这个团队孜孜不倦,像川流不息的黄河水一样奔腾向前,力图踏遍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用心将土壤调查工作做到极致,必将向世人交出一张完美的地图。

这些天中,青海师大的赵霞老师一身干练,带着几位同学跟着车队采样、记录并不断给科考队提供便利。走在我们前面的北师大土壤侵蚀科考队的鲁瑞洁老师一路给我远程科普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的情况。西宁出发前西北高原生物所的周华坤老师给我系统介绍了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和恢复治理的情况以及草地黑土滩现象等等。这些都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知识,我更时时被大家执着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希望我和我的学生也能学习和发扬。同时,我也深信在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政府、大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守住青藏高原的雪山、草地和绿水青山。

图10 黄河源区国家公园内土壤冻融侵蚀(左)和草地黑土滩及鼠兔洞情况(右)

                                          原文责任编辑:徐佳

健康土壤,健康食品专辑文章推荐

土壤线虫作为土壤健康评价的生物指标|FASE专辑


评价农业管理措施的新型土壤生物指标|FASE专辑


土壤生物多样性和作物多样化是健康土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FASE专辑


健康土壤,健康食品 |FASE专辑


“土壤家”近期文章推荐

手绘科普丨带你探秘奇幻的氮循环之旅


“环境与健康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研究组发文揭示中国污染减排可抵消全球变暖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土壤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国内土壤科研进展(2020年第15期)|研究


荐   书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联系我们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